頭暈吃些什麼比較好?

2008120312:18

頭暈吃些什麼比較好?

根據頭暈的症狀,大致可將頭暈分成兩種。

一、大腦暫時性缺氧:當血液或氧氣供腦不足,使得大腦出現暫時性缺氧

現象,便會出現頭暈眼花、眼前景象不清,甚至眼前一黑,然稍一定神則

又回復正常狀態。此類頭暈以年輕女孩最常患,在低血壓、貧血、甚少運

動者身上亦常見此症。

二、平衡機能失調:由於內耳掌管身體平衡的液體出現擾動,造成類似暈

車、暈船的幻覺,或是耳鳴。這種幻覺會使人感到周圍的景象不斷地在旋

轉,尤以當突然由坐姿改為站姿…等此類身體活動時更為顯著。

除上述外,還有一種因突來的外在刺激,產生心理上的恐懼,而引起的心

理性頭暈。


頭暈是十分普遍的症狀,除耳髓不平衡外,它的成因眾多,如藥物影響、心律失常等。

遇有頭暈,除了盡量爭取休息,飲食方面要 ... 大部分患頭暈的人士都會伴有作嘔作悶、

食慾不振甚至嘔吐大作,這時要留意自己的飲食,應少食多餐、避免油膩食品

為什麼會頭暈?


新光醫院神經科 方識欽醫師


平常暈車、睡眠太少會引起頭昏,老人家身體不舒服也常常說是頭昏。頭暈是很常見就診的原因,可概分為兩種:天旋地轉的眩暈或頭重腳輕的昏暈。但事實上,醫師對你的主訴也常感到一陣頭暈。本文就一位神經科醫師和大家聊聊對頭暈的看法。


「為什麼會覺得頭暈呢?」我們現在能夠平穩的坐著、走路著,是依靠我們身體一套複雜的系統保持平衡。從眼睛,身體的感覺神經,內耳的前庭神經傳入目前身體位置的訊息,再經由小腦,腦幹的中樞神經,快速而精密的調整,並進一步在大腦形成當下的空間位置感。這一套「輸入-處理-調整」的任一環節有問題,便會導致空間位置感不足,也就是頭暈的感覺。舉例來說:最近近視加深或暫時失去一眼的視力,會因為視覺訊號輸入不足,而有暈的感覺。


內耳前庭是平衡訊息重要的輸入構造,包括感測靜態位置感的小囊及球囊,內含有耳石,以及動態位置感的半規管。如果出了問題,常會出現假的位置感,好像在地震或掉下去或旋轉的錯覺。這種暈法統稱為「眩暈」,會因為頭部的動作如低頭、抬頭、轉頭或床上翻個身而引發一陣厲害的眩暈,進一步引起噁心感,姿態不穩。


眩暈的表現算是非常有特徵的頭暈,介紹三種易見的相關疾病:

一、良性陣發型姿勢性眩暈症-


病名很長但病如其名,病因是原本住在小囊內的耳石滾落到半規管中,會隨著頭部的動作而滾動,刺激產生一陣數秒的眩暈。所幸這耳石會主動分解而自動康復,但也可能會再掉出新的耳石而復發。


二、梅尼爾氏症-


前庭和聽覺的耳蝸是相通的骨質迷路,內含淋巴液。如果淋巴液不流通而引起了積水,便會造成眩暈、耳鳴或聽力減弱。

三、前庭神經炎:

前庭神經發炎,會有嚴重而持續的眩暈感,但不會有聽力的問題,約一至二個星期才會康復。


一般人常以為頭暈就是眩暈,全是內耳不平衡所致。所以請耳鼻喉科醫師幫忙。事實上眩暈的疾病常是短期的,症狀是旋轉的,和頭部動作有關的。如果你的症狀是整天頭昏腦脹、頭重腳輕且無法專心,甚至恍恍惚惚的昏暈,站立著或站太久會覺得更昏,甚至曾經昏倒過,這種頭暈作者稱之為「昏暈」。發生的原因和治療與眩暈不同。


昏厥、起立性昏暈和一部分整天昏暈的病因和腦血流灌流不足有關。大家聽到腦血流不足會聯想到是否是腦中風的前兆,醫學上的確有「脊基底動脈灌流不足症」的診斷,指的是腦幹局部血流不足引起頭暈以及合併其他腦幹的神經症狀如口齒不清、手腳偏癱等。而我們所謂的腦灌流不足指的是整體腦循環不足,嚴重時引起昏倒、軟癱,或產生黑矇,全身無力感、噁心感、流冷汗等「昏厥前症」。


「為何會腦血流灌流不足呢?」人類是直立的動物,循環系統須抵抗重力的作用,將足夠的血液運送到需求龐大的大腦,甚至需要更多的血液用在大腦思考的時候。直立的動作約造成500毫升的血液滯留在周邊靜脈,好比在數秒內捐出500毫升的血量。因此自律神經必須很快地調節血管的張力、心跳以維持足夠的腦血流。如果本身的體液不足如食量、飲水太少、長期限鹽、服用利尿劑等,或自律神經功能不足如長期臥床、缺乏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等,便會引起「腦灌流不足症候群」。


在此介紹三種病態性姿勢性昏暈:


一、起立性心跳加速症-


正常人起立心跳會加速10-20下以內,若加速增加了30下或心跳會大於120下便會認定為過度的反應。


二、姿勢性低血壓-


正常人起立時血壓會因為多方的調節而維持不變,若收縮壓降低20毫米汞柱以上,便認為異常。


三、血管迷走反應:


在站立的壓力下,到達一個身體不能忍受的臨界點時,出現一種神經反射主動降低血壓和心跳而造成昏倒。

大家普遍經驗過頭暈,若需要就診,可以先多了解自己頭暈的特性:是眩暈還是昏暈呢?是轉頭引起還是站立的姿勢引起呢?是否因頭昏,整天無法有效率上班、上課而容易疲勞呢?然後和醫師一起找出問題的來源,是內耳異常還是腦灌流不足。說不定困擾多年的頭暈仍有一線生機。

參考資料 http://www.skh.org.tw/Neuro/dizziness.htm